Cloud 2.0时代,云基础设施的变迁与创新

伴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 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直播、信息流等新的互联网业态也正处于高峰发展期,从依靠人口红利发展转向数据红利,互联网企业对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诉求将从通用硬件转向垂直整合系统,从资源型服务转向能力型服务。互联网应用也进入了Cloud 2.0 时代,必须用专用的硬件来处理海量数据,做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训练。

Cloud 2.0 时代, 新的应用需要新的技术平台来支持。IT 基础设施必须满足More than Moore, 让百行百业、尤其互联网业态有更强的挖掘数据红利的能力;让实体产业与信息产业进一步融合,提升社会生产力。

不管你是积极拥抱,还是被裹挟着前行,“云”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不管是开发、测试,还是生产、容灾,“云”都在那里,相依相伴;
不管是为了化解传统应用之痛,还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云原生应用,“云”都在那里,尽心尽力。

Cloud 2.0时代到来

智能应用的兴起只是Cloud 2.0阶段应用需求变化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变化正扑面而来。直播行业在中国快速兴起。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直播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娱乐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1.6亿人,增长率为45.5%。抖音短视频几乎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不久前结束的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VR游戏成了参观者最喜欢的展示内容,体验者大排长龙。

企业云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当前,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云计算这一新的基础设施成为企业必备的、首选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进一步夯实云计算作为企业IT核心的基础,让更多企业有机会真正转型成为数字化和智能化企业。

云计算开始成为互联网业务的基础设施,是由电商和门户网站业务催生和推动的。云计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IT采购、部署和应用模式,最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Cloud 2.0阶段,从信息化时代一步跨入了数据时代,数据是战略资产、是原材料、是新动能。在此前提下,IT不仅仅是支柱,更是创造业务价值的驱动力。企业对IT基础设施的关注点也从有效利用资源慢慢转变为让IT更好地支撑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从成本效用到价值创造,Cloud 2.0宣告了它的到来。

在Cloud 2.0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新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IT基础架构的构建和服务模式都要与时俱进,变得更快、更强、更智能和更自动化。

从资源型服务到能力型服务的转变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是摇滚歌手崔健唱过的一句经典歌词,用来描述当前Cloud 2.0时代的应用变化十分贴切。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最广泛的连接,让信息的传递、共享无处不在。企业必须抓住从人口红利到数据红利转变的契机,将着眼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转变为提升运营的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这是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因为计算力、算法、数据皆已具备,人工智能之风高涨,边缘计算、设备智能化日益盛行。用户希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实现数据化营销。智能化时代需要生产力的变革。

这是一个视频为王的时代。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抖音短视频为什么会“大火”?其实在抖音出现之前,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应用屡见不鲜,抖音赶上了好时候——5G时代近在眼前,最大10Gbps的速率让视频传输不再有瓶颈;各种移动视频、VR/AR应用争奇斗艳;互联网从娱乐界快步进入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更丰富的数据类型、更快更低成本地处理和分析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loud 2.0时代,新的应用需要新的技术平台来支持。从新的想法“灵光一闪”到新产品的开发、上市,再到产品的部署、应用和维护,在这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需要高弹性、高性能、高安全性的开发、部署和运营环境,以及相关工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凸显了数据价值,数据成了业务发展的驱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引发了中国企业新的“出海潮”,跨境电商、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需要基础设施先行一步,并且提供全球化的及时响应。一些从事社交、移动广告等业务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紧盯全球市场,它们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知名度甚至超过国内。因为其全球化的定位,以及希望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创新上的初衷,让它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公有云。

在Cloud 1.0时代,主要以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型服务为主,要满足高并发、弹性扩缩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通常基于高可用的软件和通用的硬件来实现。现在正是从Cloud 1.0向Cloud 2.0过渡的关键期,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要以应用为中心,以提供能力服务为主。

资源型服务很容易理解,能力型服务又如何理解呢?就在人工智能的大潮再次来临时,各云服务商都表现得特别积极,纷纷表示可以为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提供架构、技术、工具上的支持。我们不能将智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某个功能或是某种新产品。智能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将带动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就像是一个基因片断,它将植入IT基础设施之中,成为它的一种必备的能力。同理推之,容器、微服务、DevOps等的加入,将提升云基础设施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在这种能力和水平之上,云基础设施将变得更加高效、灵活,更匹配以智能应用为代表的新的互联网业务的需求。

虚拟机、对象存储、网络、数据库等,这是云服务商能够提供的最基本的资源,而企业智能、微服务、区块链、软件开发是云服务商可以提供的能力服务,差别一目了然。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计算、存储等资源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对于企业用户的业务发展和创新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依托于云基础设施的全面掌握应用、开发、测试、编排和管理的能力。

云原生应用的“黑土地”

每年的电商行业“6·18”大促和“双十一”,互联网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安全渡过突发业务峰值成了当务之急。其实,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业务高峰来得越来越频繁,甚至成了“新常态”。原有的IT 架构还能够承受业务负载之重吗?另外,很多移动互联网企业、游戏企业视“时间”为生命,快速的产品迭代,领先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原有的IT 架构能够适应如此高频率的产品迭代和开发吗?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只有像容器、微服务这样天生与互联网业务适配的利器,才能满足互联网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很多互联网客户反映,容器是最匹配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新技术,它的秒级弹性可以轻松应对业务高峰,标准化能力可以加速应用交付,资源利用率甚至可以提高50%以上。

不可否认,今天的大多数企业都处在一个复杂的混合环境中,既有传统应用,也有五花八门的云应用。之所以说云是变革、是颠覆,就是因为云并非简单地把原来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应用搬到虚拟机上,而是要真正、完全地实现云化,不仅将IT基础设施变成云平台,而且应用也要做出改变。云原生(Cloud Native)应用就应该运行在完全云化的架构之上,采用适合云的开发、交付、部署和运维模式,让云的弹性、动态调度能力、自由伸缩能力和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所谓云原生应用,也可以称作云化的应用,它涉及许多新的技术,包括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持续交付、敏捷基础设施等。许多互联网用户一开始就“生长”在云上,是“根红苗正”的云原生应用,他们依托的正是Cloud 2.0时代新的云基础架构。

你可能会说CERN是一个特例,其实据CNCF的调查,在两个甚至更多的云平台上创建Kubernetes集群已经成了很多Kubernetes用户习以为常的工作。甚至可以这样说,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服务成了云平台的标配服务,而支持云原生应用也成了云服务商的必做功课。

现在,云服务商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技术能力,都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开展提供强大的计算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之一就是实现智能化转型。企业为了赢得商业先机,就更需要深刻的市场洞察、精准的客户定位、高效的供应链支撑,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智能。如今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机。

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传统以CPU为核心的x86架构不能适应AI类海量计算的需求,基于GPU、FPGA、ASIC等多种计算能力单元的异构计算正强势崛起。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要具备提供异构、云化和边缘智能的能力,从On-Premise、云、端三个层面为智能应用提供足够的计算力,实现协同发展。

滚动至顶部
Scroll to Top